知識架構表

LearnMode學習吧將國小/國中/高中的基本學科應學習內容,系統化整理成樹枝狀結構的知識架構表,師生都能藉此了解學科完整的學習架構、各知識點之間的關係,並可藉此快速找尋平臺上的資源。

*本表僅列出國小/國中/高中知識較為結構化的學科,更多內容請點各學程資源清單版本對照表

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返回【LearnMode學習吧】知識架構表 | 前往【國中社會】版本對照表

 

 

 

 

 

國中歷史

1 臺灣史_臺灣史導論

   

2 臺灣史_史前臺灣與原住民文化

2-1 臺灣史前文化

2-1-1 史前臺灣_舊石器時代

2-1-2 史前臺灣_新石器時代

2-1-3 史前臺灣_金屬器時代

2-2 原住民文化

2-2-1 族群與社會組織

2-2-2 經濟活動與宗教信仰

3 臺灣史_荷治與西治時期

3-1 明末以前漢人海商集團

 

3-2 地理大發現以後西方勢力的競逐

3-2-1 葡萄牙:澳門

3-2-1 西班牙:菲律賓馬尼拉

3-2-3 荷蘭:印尼巴達維亞

3-3 荷治時期

3-3-1 建城與基督教傳播

3-3-2 對原住民的統治

3-3-3 對漢人的徵稅

3-3-4拓 墾與貿易

3-4 西治時期

3-4-1 建城與天主教傳播

3-4-2 貿易

4 臺灣史_明鄭時期

4-1 鄭氏政權的興衰

 

4-2 建立政治與文教制度

4-2-1 建立行政體系

4-2-2 發展文教

4-3 推動拓墾事業

 

4-4 發展對外貿易

 

5 臺灣史_清領前期的政治與經濟

5-1 臺灣棄留爭議與治臺政策(消極策略)

5-1-1 棄留爭議

5-1-2 渡臺禁令及其對臺灣社會的影響

5-1-3 畫界封山

5-1-4 行政區劃分

5-2 土地開墾與水利建設

5-2-1 拓墾方式

5-2-2 四大水圳

5-3 農業生產及貿易

5-3-1 農業

5-3-2 商業貿易

6 臺灣史_清領前期的社會與文化

6-1 移民社會

6-1-1 渡臺悲歌

6-1-2 同鄉群居

6-2 械鬥與民變

6-2-1 分類械鬥

6-2-2 三大民變

6-3 社會組織

6-3-1 宗教信仰

6-3-2 宗族組織

6-4 文教發展

6-4-1 教育機構

6-4-2 文治社會

7 臺灣史_清領後期的建設

7-1 開港後貿易

7-1-1 英法聯軍與開港

7-1-2 三大出口商品(茶、糖、樟腦)

7-2 再傳入西方文化

 

7-3 日軍犯臺後清廷治臺轉趨積極

7-3-1 牡丹社事件與日軍犯臺

7-3-2 沈葆楨的建設

7-3-3 丁日昌的建設

7-4 劉銘傳與臺灣建省

7-4-1 中法戰爭與臺灣建省

7-4-2 劉銘傳的建設

8 臺灣史_日治時期的殖民統治

8-1 臺灣民主國

8-1-1 甲午戰爭

8-1-2 臺灣民主國的抗日

8-2 武裝抗日

8-2-1 漢人抗日

8-2-2 原住民抗日

8-3 總督專制體制

 

8-4 日本治臺政策的演變

8-4-1 漸進主義

8-4-2 內地延長

8-4-3 皇民化

8-5 警察政治與保甲制度

8-5-1 典型的警察政治

8-5-2 保甲與壯丁團

9 臺灣史_日治時期的經濟發展

9-1 基礎建設

9-1-1 土地與林野調查

9-1-2 人口普查

9-1-3 貨幣與度量衡

9-1-4 交通

9-2 農業建設(農業臺灣,工業日本)

9-2-1 稻米改良、新式糖業

9-2-2 嘉南大圳(八田與一)

9-3 工業發展(工業臺灣,農業南洋)

9-3-1 南進政策

9-3-2 發展軍需工業:日月潭水力發電所

10 臺灣史_日治時期的社會與文化

10-1 差別待遇的殖民教育

10-1-1 初等教育:公學校,小學校

10-1-2 中等教育:實用

10-1-3 高等教育

10-2 日治時社會風俗

10-2-1 漸禁鴉片

10-2-2 放足斷髮

10-2-3 現代衛生

10-2-4 守法、守時

10-3 臺人政治社會運動(非武裝抗日)

10-3-1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

10-3-2 臺灣文化協會

10-3-3 臺灣民眾黨

10-3-4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

11 臺灣史_二次戰後的臺灣政治

11-1 光復初期與二二八事件

11-1-1 臺灣光復

11-1-2 二二八事件

11-2 戒嚴體制的建立(白色恐怖)

11-2-1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

11-2-2 戒嚴令

11-3 邁向民主政治

11-3-1 黨外與美麗島事件

11-3-2 解除戒嚴

12 臺灣史_二次戰後臺灣的外交與兩岸關係

12-1 國際地位的變化

12-1-1 鞏固外交

12-1-2 彈性外交

12-1-3 務實外交

12-2 兩岸關係的演變

12-2-1 武力對抗

12-2-2 政治對峙

12-2-3 兩岸交流

13 臺灣史_戰後臺灣的經濟與社會

13-1 經濟成長

13-1-1 土地改革

13-1-2 進口替代

13-1-3 出口導向

13-1-4 十大建設

13-1-5 高科技產業

13-1-6 自由化、國際化

13-2 朝向多元發展的文化與教育

13-2-1 多元文化

13-2-2 義務教育與教育改革

13-3 重要的社會變遷

 

14 中國史_從史前到春秋戰國

14-1 中國的史前文化

14-1-1 舊石器時代

14-1-2 新石器時代

14-2 史前時代的傳說

14-2-1 三皇五帝

14-2-2 夏代國家出現

14-3 殷商文化

14-3-1 經濟

14-3-2 文字

14-3-3 工藝

14-3-4 宗教

14-4 西周的封建與宗法

14-4-1 政治

14-4-2 社會

14-4-3 經濟

14-5 春秋戰國時代

14-5-1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

14-5-2 貴族沒落與平民崛起

14-5-3 農工商業發達

14-5-4 諸子百家爭鳴

15 中國史_秦漢大一統帝國

15-1 秦帝國的興亡

15-1-1 郡縣設置

15-1-2 思想控制

15-1-3 文物制度的統一

15-1-4 修築馳道、長城

15-1-5 秦二世亡國

15-2 西漢

15-2-1 楚漢相爭

15-2-2 漢高祖

15-2-3 漢武帝

15-2-4 西漢末(外戚專權)

15-3 新莽

15-3-1 王莽改制

15-3-2 新莽滅亡

15-4 東漢

15-4-1 光武中興

15-4-2 外戚宦官亂政

15-4-3 黃巾之亂

15-5 秦的對外關係

15-5-1 築長城

15-5-2 伐匈奴

15-6 漢的對外關係

15-6-1 和親政策

15-6-2 武力攻伐

15-6-3 張騫通西域

15-6-4 班超經營西域

15-7 漢的文化成就

15-7-1 絲綢之路與文化交流(佛教傳入)

15-7-2 史學:史記(司馬遷),漢書(班固)

15-7-3 科技:渾天儀與地動儀(張衡)

15-7-4 醫學:張機,華陀

16 中國史_魏晉南北朝

16-1 三國鼎立

16-1-1 赤壁之戰

16-1-2 魏蜀吳建國

16-2 西晉

16-2-1 八王之亂

16-2-2 永嘉之禍

16-2-3 五胡亂華

16-3 南北對峙

16-3-1 五胡十六國與東晉的對峙

16-3-2 南北朝對峙

16-4 世族社會

16-4-1 經學世家、士族形成

16-4-2 九品官人法

16-4-3 門第社會的發展

16-5 清談風氣與佛道

16-5-1 清談與玄學

16-5-2 佛教與石窟藝術的發展

16-5-3 道教的發展

16-6 胡漢融合與南方開發

16-6-1 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

16-6-2 六朝發展

17 中國史_隋唐帝國

17-1 隋朝的興亡

17-1-1 營建新都(坊市分離)

17-1-2 開鑿運河

17-1-3 實施科舉

17-2 盛唐

17-2-1 玄武門之變

17-2-2 貞觀之治

17-2-3 武后代唐

17-2-4 開元之治

17-3 唐代的衰亡

17-3-1 安史之亂

17-3-2 宦官亂政

17-3-3 牛李黨爭

17-3-4 藩鎮割據

17-3-5 黃巢之亂

17-4 輸入外來文化

17-4-1 胡漢融合、兼容並蓄

17-4-2 外來宗教的傳入

17-4-3 佛教中國化

17-5 大唐文化的傳播

17-5-1 新羅(君子國)

17-5-2 日本(大化革新)

17-5-3 吐蕃(文成公主與唐文化的傳入)

17-5-4 怛羅斯之役與造紙術西傳

17-6 文化成就 

 

18 中國史_宋元時期

18-1 宋朝立國

18-1-1 五代十國

18-1-2 陳橋兵變

18-1-3 強幹弱枝、重文輕武

18-2 遼興起與宋遼和議

18-2-1 遼的建國

18-2-2 澶淵之盟

18-3 西夏興起

 

18-4 王安石變法

 

18-5 金崛起

18-5-1 金的建國

18-5-2 聯金滅遼

18-5-3 靖康之禍

18-6 南宋偏安

 

18-7 元朝統治

18-7-1 蒙古建國

 

18-7-2蒙古西征

18-8 蒙古興起

18-8-1 滅南宋統一中國

18-8-2 種族歧視政策

18-8-3 元代的衰亡

18-9 科舉制度發展

 

18-10 學術發展

18-10-1 理學的興起

18-10-2 四書集註成為科舉定本

18-11 文化成就

18-11-1 文學、史學、書畫

18-11-2 科技

18-12 經濟發達與城市生活

18-12-1 農業(占城早熟稻)

18-12-2 商業

19 中國史_明清盛世

19-1 明朝的建立:明太祖

19-1-1 明朝的建立

19-1-2 極權政治

19-1-3 靖難之變

19-2 明朝的盛世:明成祖

19-2-1 內政:重用宦官、修長城、遷都北京、修運河

19-2-2 對外:伐蒙古、鄭和下西洋

19-3 明朝的衰亡

19-3-1 張居正的改革

19-3-2 東林黨爭

19-3-3 蒙古的侵擾、滿清的進犯、倭寇的騷擾

19-3-4 流寇的形成與明的滅亡

19-4 清朝的建立

 

19-5 統治策略

 

19-6 康雍乾盛世

 

19-7 科舉與士紳階級

19-7-1 八股取士

19-7-2 士紳特權

19-8 文化成就

19-8-1 宋元「話本」明清小說

19-8-2 天工開物、本草綱目

19-9 經濟的發展

19-9-1 引進外來作物

19-9-2 專業市鎮的興起

19-9-3 商幫的出現

19-9-4 朝貢貿易

19-9-5 白銀取代紙幣

19-10 中西的文化交流與中斷

19-10-1 傳教士與西學的傳入

19-10-2 中國文物西傳

19-10-3 禁教與閉關

20 中國史_晚清

20-1 中西貿易衝突

20-1-1 一口通商與公行貿易

20-1-2 英使來華交涉未果

20-2 鴉片戰爭

20-2-1 林則徐禁煙與英啟戰爭

20-2-2 南京條約

20-2-3 租界、協定關稅、領事裁判權、片面最惠國待遇

20-3 英法聯軍

20-3-1 亞羅船事件、廣西西林教案

20-3-2 兩次英法聯軍

20-4 俄國侵略

20-4-1 中俄璦琿條約東北領土喪失

20-4-2 中俄北京條約西北領土喪失

20-5 太平天國

20-5-1 洪秀全與拜上帝會

20-5-2 太平天國制度

20-5-3 諸王內鬨、湘軍平亂

20-5-4 漢人官員受重視

21 中國史_清末改革

21-1 自強運動

21-1-1 太平天國之亂與英法聯軍戰敗

21-1-2 外交、軍事、新式教育、民生經濟

21-1-3 藩屬喪失(日併琉球、法取越南、英併緬甸)

21-2 甲午戰爭

21-2-1 朝鮮東學黨之亂

21-2-2 平壤之役、黃海海戰

21-2-3 馬關條約

21-3 瓜分風潮與門戶開放

21-3-1 三國干涉還遼、中俄密約

21-3-2 租借港灣、劃分勢力範圍

21-3-3 美國門戶開放政策

21-4 戊戌變法

21-4-1 甲午戰敗、光緒變法維新

21-4-2 提倡工商業、廢除八股文、精簡政府機構、設京師大學堂

21-4-3 戊戌政變、變法失敗

22 中國史_清朝覆亡

22-1 義和團

 

22-2 八國聯軍

22-2-1 慈禧宣戰、聯軍入侵

22-2-2 東南互保

22-2-3 辛丑和約(賠款、拆砲台、駐兵北京)

22-3 庚子後新政

 

22-4 立憲運動

22-4-1 日俄戰爭

22-4-2 預備立憲、皇族內閣

22-5 革命運動的興起

22-5-1 興中會、同盟會

22-5-2 廣州黃花岡之役

22-6 武昌起義

22-6-1 鐵路國有、保路運動

22-6-2 辛亥革命

22-6-3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

23 中國史_民初政局與社會變遷

23-1 袁世凱

23-1-1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

23-1-2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

23-1-3 二次革命

23-1-4 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

23-2 洪憲帝制

23-2-1 二十一條要求與五九國恥

23-2-2 籌安會鼓吹帝制

23-2-3 護國軍討袁、各省響應

23-3 軍閥統治

23-3-1 軍閥依附列強、擴張武力

23-3-2 北洋軍閥:皖系、直系、奉系

23-4 南北分裂

23-4-1 段祺瑞毀棄臨時約法

23-4-2 護法運動

23-4-3 廣州軍政府

23-5 清末民初的社會與經濟

23-5-1 新知識份子的崛起

23-5-2 婦女地位的提升

23-5-3 社會風俗的轉變

23-5-4 工商業的發展

23-6 新文化運動

23-6-1 提倡白話文

23-6-2 思想解放(民主與科學)

23-7 五四運動

23-7-1 山東問題

23-7-2 北京學生罷課、工人罷工、商人罷市

23-7-3 中國拒簽對德和約

24 中國史_國民政府

24-1 中國國民黨北伐

24-1-1 聯俄容共

24-1-2 黃埔建軍

24-1-3 國民政府成立

24-1-4 討伐吳佩孚、孫傳芳、張作霖

24-1-5 寧漢分裂、濟南事件

24-1-6 東北歸順

24-2 實施訓政與十年建設

24-2-1 軍政、訓政、憲政

24-2-2 財政、教育、交通

24-3 十年建設期間的內憂外患

24-3-1 內憂:中共的擴張

24-3-2 外患:日本的侵略

24-4 西安事變

 

24-5 八年抗戰

24-5-1 七七事變

24-5-2 前期:中國獨自對日作戰

24-5-3 珍珠港事變

24-5-4 後期:與盟國並肩作戰

25 中國史_中華人民共和國

25-1 國共內戰

25-1-1 中共擴張

25-1-2 馬歇爾調停失敗

25-1-3 國民政府宣佈動員戡亂

25-1-4 實施憲政

25-1-5 兩岸分治

25-2 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

25-2-1 中共建都北京

25-2-2 土改、言論思想控制

25-2-3 向蘇聯一邊倒

25-2-4 韓戰(抗美援朝)

25-3 三面紅旗

25-3-1 大躍進

25-3-2 人民公社

25-3-3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

25-4 文化大革命

25-4-1 三面紅旗失敗

25-4-2 毛澤東利用紅衛兵批鬥異己

25-4-3 十年浩劫

25-5 改革開放

25-5-1 四個現代化

25-5-2 設置經濟特區

25-5-3 天安門事件

25-5-4 江澤民胡錦濤延續改革路線

25-5-5 沿海內陸發展不均、貧富差距擴大

26 世界史_古文明誕生

26-1 西亞古文明

26-1-1 兩河流域:蘇美、巴比倫、加爾底亞

26-1-2 地中海東岸:腓尼基、希伯來

26-1-3 小亞細亞:西臺

26-1-4 伊朗高原:歐亞非三洲帝國

26-2 埃及古文明

26-2-1 古王國、中王國、新王國

26-2-2 多神信仰、科學技術、象形文字

26-3 印度古文明

26-3-1 婆羅門教、種姓制度

26-3-2 佛教創立與傳播

26-3-3 印度教的興起

26-3-4 零與數字符號

27 世界史_希臘與羅馬文化

27-1 希臘的古典文化

27-1-1 城邦政治:雅典、斯巴達

27-1-2 波希戰爭

27-1-3 文學、史學、哲學、藝術、宗教信仰

27-2 亞歷山大東征

 

27-3 希臘化文化

27-3-1 融合希臘、西亞、埃及文化

27-3-2 科學研究

27-4 羅馬的政治

27-4-1 王政

27-4-2 共和:我們的海(地中海)

27-4-3 帝國:奧古斯都、羅馬和平、帝國分裂

27-5 文化發展

 

27-6 基督宗教的創立

 

27-7 基督宗教早期發展

27-7-1 迫害

27-7-2 君士坦丁承認基督宗教為合法宗教

27-7-3 狄奧多西定基督宗教為國教

28 世界史_中古時期

28-1 民族大遷徙與秩序重建

28-1-1 西羅馬帝國滅亡

28-1-2 日耳曼民族建立王國

28-1-3 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

28-2 西歐的封建社會

28-2-1 封建制度

28-2-2 莊園經濟

28-2-3 騎士文化

28-2-4 基督宗教信仰

28-3 中古後期的經濟與社會

28-3-1 城市興起、市民階級、行會、黑死病

28-3-2 大學起源

28-4 拜占庭帝國

28-4-1 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

28-4-2 查士丁尼大帝:查士丁尼法典、聖索菲亞大教堂

28-4-3 亡於鄂圖曼土耳其

28-4-4 基督宗教第一次分裂

28-4-5 保存希臘羅馬文化

28-5 伊斯蘭世界

28-5-1 創立伊斯蘭教

28-5-2 歐亞非三洲大帝國

28-6 東西文化交流

28-6-1 阿拉伯人

28-6-2 土耳其人

28-6-3 蒙古人:火藥、印刷術傳入歐洲

29 世界史_近代歐洲的興起

29-1 文藝復興(十四世紀~十六世紀)

29-1-1 義大利半島:翡冷翠

29-1-2 復古、更新、人文主義

29-1-3 文學、藝術、政治思想

29-2 王權的提高(十四世紀~十五世紀)

29-2-1 英法百年戰爭:英法民族國家的形成

29-2-2 西葡奠定現代國家的基礎

29-3 地理大發現與海外拓殖(十五世紀~十七世紀)

29-3-1 狄亞士、達伽馬、哥倫布、麥哲倫

29-3-2 阿茲提克、馬雅、印加

29-3-3 海權時代的來臨、黑奴貿易的盛行、美洲作物的傳播

29-4 宗教改革(十六世紀)

29-4-1 路德教派

29-4-2 喀爾文教派

29-4-3 英國國教派

29-4-4 耶穌會的改革

30 世界史_十七、十八世紀,思想與物質的革命

30-1 科學革命(十七世紀,天才的世紀)

30-1-1 新工具的發明、新方法的使用、科學研究機構的成立

30-1-2 天文學、物理學

30-2 啟蒙運動(十八世紀)

30-2-1 理性原則

30-2-2 洛克天賦人權、伏爾泰言論自由、孟德斯鳩三權分立、盧梭主權在民、亞當斯密自由放任

30-3 工業革命(十八世紀~十九世紀)

30-3-1 英國

30-3-2 歐美

30-3-3 社會問題

30-3-4 社會主義(共產主義的興起)

31 世界史_近代民主政治的發展

31-1 專制王權興起

 

31-2 英國議會政治的發展

31-2-1 清教徒革命

31-2-2 光榮革命

31-2-3 議會、兩黨、責任內閣制

31-3 美國獨立

31-3-1 波士頓事件、獨立戰爭

31-3-2 第一個民主共和國、成文憲法

31-3-3 建國後的發展:南北戰爭

31-4 法國大革命

31-4-1 徵稅問題、三級會議、人權宣言

31-4-2 路易十六、羅伯斯比爾

31-5 拿破崙崛起

31-5-1 獨裁、稱帝、征俄失利、滑鐵盧失敗

31-5-2 拿破崙法典、自由博愛精神的傳播

31-6 維也納會議後的歐洲政局

31-6-1 梅特涅保守主義

31-6-2 七月革命、二月革命

31-6-3 路易拿破崙執政、拿破崙三世帝制

32 世界史_十九世紀的民族主義與文化發展

32-1 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

32-1-1 西葡的殖民統治

32-1-2 趁拿破崙稱霸歐洲展開獨立

32-1-3 門羅宣言

32-2 德國的統一

32-2-1 神聖羅馬帝國、萊因邦聯、日爾曼邦聯

32-2-2 普魯士的興起、關稅同盟

32-2-3 威廉一世、俾斯麥、德意志帝國成立

32-3 義大利的統一

32-3-1 馬志尼、加富爾、加里波底

32-3-2 義大利王國的成立

32-4 巴爾幹半島的建國運動

32-4-1 民族與宗教複雜

32-4-2 巴爾幹各國紛紛獨立

32-4-3 歐洲的火藥庫

32-5 日本明治維新

32-5-1 幕府時代(武士道精神)

32-5-2 江戶幕府、鎖國政策

32-5-3 外力入侵、尊王攘夷、大政奉還

32-5-4 明治維新、甲午戰爭、日俄戰爭

32-6 十九世紀的文化發展

32-6-1 浪漫主義

32-6-2 寫實主義

32-6-3 印象派

33 世界史_新帝國主義與第一次世界大戰

33-1 新帝國主義國家的擴張

33-1-1 工業革命、社會達爾文主義

33-1-2 亞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

33-2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

33-2-1 三國同盟、三國協約

33-2-2 塞拉耶佛事件

33-2-3 同盟國、協約國

33-3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過

33-3-1 壕溝戰

33-3-2 俄國退出戰場(十月革命)

33-3-3 美國參戰

33-3-4 協約國勝利

33-4 巴黎和會與國際聯盟

33-4-1 三巨頭、十四點原則

33-4-2 凡爾賽條約、國際聯盟

33-5 二十世紀初期的社會文化

 

34 世界史_戰間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

34-1 亞洲的民族復興運動

34-1-1 朝鮮:三一運動

34-1-2 中國:五四運動

34-1-3 印度:不合作運動

34-1-4 土耳其:西化運動

34-2 蘇聯共產政權的發展

34-2-1 二月革命、十月革命

34-2-2 列寧、史達林

34-3 經濟大恐慌

34-3-1 美國孤立主義、關稅壁壘

34-3-2 羅斯福的新政

34-4 歐洲極權政治的興起

34-4-1 義大利法西斯黨

34-4-2 德國納粹黨

34-5 第二次世界大戰

34-5-1 美國孤立主義、英法姑息政策

34-5-2 亞洲戰場:蘆溝橋事變

34-5-3 歐洲戰場:德侵波蘭

34-5-4 歐亞兩戰場合流:珍珠港事變

34-5-5 義德日投降

34-6 聯合國的成立

34-6-1 中美英蘇發起

34-6-2 大會、安全理事會(聯合國軍隊)、經濟社會理事會

34-6-3 常任理事國有否決權

35 世界史_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局勢

35-1 冷戰時代的形成

35-1-1 馬歇爾計劃、圍堵政策

35-1-2 軍備競賽

35-2 區域衝突

35-2-1 柏林危機

35-2-2 古巴危機

35-2-3 韓戰

35-2-4 越戰

35-2-5 以阿衝突

35-3 新興國家與第三世界

35-3-1 亞非國家的興起

35-3-2 亞、非、拉丁美洲國家第三世界

35-4 歐洲共產政權的崩潰

35-4-1 戈巴契夫的改革

35-4-2 東歐非共化

35-4-3 柏林圍牆拆除、兩德統一

35-4-4 蘇聯瓦解、獨立國家國協成立

35-4-5 後冷戰時期的衝突(南斯拉夫危機)

35-5 區域統合的進展

35-5-1 歐洲(歐盟)

35-5-2 亞洲(東南亞國協)、APEC

35-5-3 NAFTA

35-6 全球化的時代

35-6-1 大眾文化的流行

35-6-2 全球化的趨勢

35-6-3 多元文化的並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