翰林版─國中社會【七上 / 社會1】知識架構對應版本
翰林版─國中社會【七下 / 社會2】知識架構對應版本
翰林版─國中社會【八上 / 社會3】知識架構對應版本
翰林版─國中社會【八下 / 社會4】知識架構對應版本
翰林版─國中社會【九上 / 社會5】知識架構對應版本
翰林版─國中社會【九下 / 社會6】知識架構對應版本
九下(社會6) |
||||
目次 |
LearnMode學習吧知識架構 |
翰林資源 |
||
地 理 科 |
||||
第一章 非洲 | 1-1 自然環境 | 地理 | 26-1-1 非洲區域畫分(如北非、東非…等) | 影片 |
26-1-2 非洲地形 | ||||
26-1-3 非洲氣候 | ||||
1-2 農礦業為主的經濟 | 地理 | 26-1-5 非洲經濟發展 | ||
1-3 族群與文化 | 地理 | 26-1-4 非洲族群與文化 | ||
1-4 困境與展望 | 地理 | 26-1-6 非洲困境與展望(環境問題、貧窮問題、疾病問題、未來展望) | ||
第二章 大洋洲與兩極地區 | 2-1 大洋洲 | 地理 | 26-2-1 三大群島 | 影片 |
26-2-2 澳洲 | ||||
26-2-3 紐西蘭 | ||||
2-2 兩極地區 | 地理 | 26-3-1 兩極概說(寒漠景觀、永晝永夜) | ||
26-3-2 北極地區 | ||||
26-3-3 南極地區 | ||||
第三章 全球經濟議題 | 3-1 交通革新與全球經濟發展 | 地理 | 21-1-1 交通革新 | 影片 |
21-1-2 全球化與全球經濟發展(跨國企業與國際分工) | ||||
3-2 全球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 | 地理 | 21-2-1 貧富差距擴大 | ||
21-2-2 跨國勞工移動與問題 | ||||
21-2-3 文化擴散與衝突 | ||||
3-3 全球經濟的競爭與合作 | 地理 | 21-3-1 國際性經濟組織(如世界貿易組織…等) | ||
21-3-2 區域性經濟組織(如歐洲聯盟…等) | ||||
第四章 全球環境議題 | 4-1 氣候變遷 | 地理 | 22-1-1 影響氣候變遷的因素(如人類活動…等) | 影片 |
22-1-2 氣候變遷的影響(如海水面上升、環境災害、生物棲地的改變) | ||||
4-2 水資源問題 | 地理 | 22-2-1 水資源不足與爭奪 | ||
22-2-2 水資源開發與保護 | ||||
4-3 生態系統失衡 | 地理 | 22-3 生態系統失衡 | ||
4-4 永續發展 | 地理 | 22-4-1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| ||
22-4-2 永續經營與國際公約 | ||||
歷 史 科 |
||||
第一章 19世紀的民族主義與文化發展 | 1-1 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| 歷史 | 32-1-1 西葡的殖民統治 | 影片 |
32-1-2 趁拿破崙稱霸歐洲展開獨立 | ||||
32-1-3 門羅宣言 | ||||
1-2 巴爾幹半島的建國運動 | 歷史 | 32-4-1 民族與宗教複雜 | ||
32-4-2 巴爾幹各國紛紛獨立 | ||||
32-4-3 歐洲的火藥庫 | ||||
1-3 德國的統一建國 | 歷史 | 32-2-1 神聖羅馬帝國、萊因邦聯、日爾曼邦聯 | ||
32-2-2 普魯士的興起、關稅同盟 | ||||
32-2-3 威廉一世、俾斯麥、德意志帝國成立 | ||||
1-4 義大利的統一建國 | 歷史 | 32-3-1 馬志尼、加富爾、加里波底 | ||
32-3-2 義大利王國的成立 | ||||
1-5 日本的明治維新 | 歷史 | 32-5-1 幕府時代(武士道精神) | ||
32-5-2 江戶幕府、鎖國政策 | ||||
32-5-3 外力入侵、尊王攘夷、大政奉還 | ||||
32-5-4 明治維新、甲午戰爭、日俄戰爭 | ||||
1-6 19世紀的文化發展 | 歷史 | 32-6-1 浪漫主義 | ||
32-6-2 寫實主義 | ||||
32-6-3 印象派 | ||||
第二章 新帝國主義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| 2-1 新帝國主義 | 歷史 | 33-1-1 工業革命、社會達爾文主義 | 影片 |
33-1-2 亞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 | ||||
2-2 第一次世界大戰 | 歷史 | 33-2-1 三國同盟、三國協約 | ||
33-2-2 塞拉耶佛事件 | ||||
33-2-3 同盟國、協約國 | ||||
33-3-1 壕溝戰 | ||||
33-3-2 俄國退出戰場(十月革命) | ||||
33-3-3 美國參戰 | ||||
33-3-4 協約國勝利 | ||||
2-3 巴黎和會與國際聯盟 | 歷史 | 33-4-1 三巨頭、十四點原則 | ||
33-4-2 凡爾賽條約、國際聯盟 | ||||
2-4 20世紀初期的文化與社會 | 歷史 | 33-5 二十世紀初期的社會文化 | ||
第三章 戰間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| 3-1 亞洲的民族復興運動 | 歷史 | 34-1-1 朝鮮:三一運動 | |
34-1-2 中國:五四運動 | ||||
34-1-3 印度:不合作運動 | ||||
34-1-4 土耳其:西化運動 | ||||
3-2 蘇聯共產政權的發展 | 歷史 | 34-2-1 二月革命、十月革命 | ||
34-2-2 列寧、史達林 | ||||
3-3 經濟大恐慌 | 歷史 | 34-3-1 美國孤立主義、關稅壁壘 | ||
34-3-2 羅斯福的新政 | ||||
3-4 歐洲極權政治的興起 | 歷史 | 34-4-1 義大利法西斯黨 | ||
34-4-2 德國納粹黨 | ||||
3-5 第二次世界大戰 | 歷史 | 34-5-1 美國孤立主義、英法姑息政策 | ||
34-5-2 亞洲戰場:蘆溝橋事變 | ||||
34-5-3 歐洲戰場:德侵波蘭 | ||||
34-5-4 歐亞兩戰場合流:珍珠港事變 | ||||
34-5-5 義德日投降 | ||||
3-6 聯合國的成立 | 歷史 | 34-6-1 中美英蘇發起 | ||
34-6-2 大會、安全理事會(聯合國軍隊)、經濟社會理事會 | ||||
34-6-3 常任理事國有否決權 | ||||
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局勢 | 4-1 冷戰時代的形成 | 歷史 | 35-1-1 馬歇爾計劃、圍堵政策 | |
35-1-2 軍備競賽 | ||||
4-2 區域危機與衝突 | 歷史 | 35-2-1 柏林危機 | ||
35-2-2 古巴危機 | ||||
35-2-3 韓戰 | ||||
35-2-4 越戰 | ||||
35-2-5 以阿衝突 | ||||
4-3 新興國家與第三世界 | 歷史 | 35-3-1 亞非國家的興起 | ||
35-3-2 亞、非、拉丁美洲國家第三世界 | ||||
4-4 歐洲共產政權的崩潰 | 歷史 | 35-4-1 戈巴契夫的改革 | ||
35-4-2 東歐非共化 | ||||
35-4-3 柏林圍牆拆除、兩德統一 | ||||
35-4-4 蘇聯瓦解、獨立國家國協成立 | ||||
35-4-5 後冷戰時期的衝突(南斯拉夫危機) | ||||
4-5 區域統合的進展 | 歷史 | 35-5-1 歐洲(歐盟) | ||
35-5-2 亞洲(東南亞國協)、APEC | ||||
35-5-3 NAFTA | ||||
4-6 全球化的時代 | 歷史 | 35-6-1 大眾文化的流行 | ||
35-6-2 全球化的趨勢 | ||||
35-6-3 多元文化的並立 | ||||
公 民 與 社 會 科 |
||||
第一章 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 | 1-1 全球化的意義 | 公民 | 影片 | |
1-2 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 | 公民 | 30-1-1 文化交流模式 | ||
30-1-2 文化交流原則 | ||||
30-1-3 本土文化變遷 | ||||
30-1-4 外來文化的影響 | ||||
30-2-1 對個人的衝擊 | ||||
30-2-2 對社會的衝擊 | ||||
1-3 多元文化的精神 | 公民 | 30-3-1 肯定自我文化 | ||
30-3-2 尊重不同文化 | ||||
30-3-3 擴展國際視野 | ||||
第二章 科技發展 | 2-1 資訊科技的發展 | 公民 | 24-4-2 妨害電腦使用責任 | 影片 |
24-4-3 網路的言論自由 | ||||
2-2 傳播媒體的發展 | 公民 | 31-1-1 傳播科技的類型 | ||
31-1-2 傳播科技的功能 | ||||
31-1-3 傳播科技的衝擊 | ||||
31-1-4 閱聽人對於傳播媒介的認知 | ||||
2-3 生物科技的發展 | 公民 | 31-3-1 生物科技 | ||
31-3-2 科技發展的方向 | ||||
2-4 智慧財產權的保障 | 公民 | 24-4-1 違反著作權法 | ||
31-2-1 智慧財產權的意義 | ||||
31-2-2 相關法律規範 | ||||
第三章 國際社會中的互動 | 3-1 現代國際社會中的互動 | 公民 | 32-1-1 國際合作 | 影片 |
32-1-2 國際援助 | ||||
32-1-3 國際交流 | ||||
32-1-4 國際衝突 | ||||
3-2 認識國際組織 | 公民 | 32-2-1 全球性國際組織 | ||
32-2-2 區域性國際組織 | ||||
32-2-3 政府及非政府組織 | ||||
3-3 國際組織的貢獻 | 公民 | 32-3-1 化解國際社會衝突 | ||
32-3-2 保障國際社會安全 | ||||
32-3-3 促進國際社會發展 | ||||
3-4 臺灣與世界接軌 | 公民 | 32-4-1 我國的國際地位 | ||
32-4-2 我國參與的國際組織 | ||||
32-4-3 國民外交 | ||||
第四章 建立和諧的世界 | 4-1 全球面臨的問題與行動 | 公民 | 33-1-1 環境問題 | 影片 |
33-1-2 貧富差距問題 | ||||
33-1-3 疾病問題 | ||||
33-1-4 國際犯罪 | ||||
33-1-5 恐怖活動 | ||||
33-2-1 縮短貧富差距 | ||||
33-2-2 疾病預防 | ||||
33-2-3 追求安定與和平 | ||||
33-2-4 環境生態的維護 | ||||
4-2 世界公民的責任 | 公民 | 30-3-3 擴展國際視野 | ||
32-4-3 國民外交 | ||||
33-3 世界公民的責任 |
康軒版─國中社會【七上 / 社會1】知識架構對應版本
康軒版─國中社會【七下 / 社會2】知識架構對應版本
康軒版─國中社會【八上 / 社會3】知識架構對應版本
康軒版─國中社會【八下 / 社會4】知識架構對應版本
康軒版─國中社會【九上 / 社會5】知識架構對應版本
康軒版─國中社會【九下 / 社會6】知識架構對應版本
九下(社會6) |
|||
目次 |
LearnMode學習吧知識架構 |
||
地 理 科 |
|||
第一課 非洲 | 1-1 自然資源 | 地理 | 26-1-1 非洲區域畫分(如北非、東非…等) |
26-1-2 非洲地形 | |||
26-1-3 非洲氣候 | |||
1-2 人文特色 | 地理 | 26-1-4 非洲族群與文化 | |
26-1-5 非洲經濟發展 | |||
26-1-6 非洲困境與展望(環境問題、貧窮問題、疾病問題、未來展望) | |||
第二課 大洋洲與兩極地區 | 2-1 大洋洲—太平洋島群 | 地理 | 26-2-1 三大群島 |
2-2 大洋洲—澳大利亞 | 地理 | 26-2-2 澳洲 | |
2-3 大洋洲—紐西蘭 | 地理 | 26-2-3 紐西蘭 | |
2-4 兩極地區 | 地理 | 26-3-1 兩極概說(寒漠景觀、永晝永夜) | |
26-3-2 北極地區 | |||
26-3-3 南極地區 | |||
第三課 全球經濟議題 | 3-1 交通革新 | 地理 | 21-1-1 交通革新 |
3-2 跨國企業與國際分工 | 地理 | 21-1-2 全球化與全球經濟發展(跨國企業與國際分工) | |
3-3 經濟全球化的衝擊 | 地理 | 21-2-1 貧富差距擴大 | |
21-2-2 跨國勞工移動與問題 | |||
21-2-3 文化擴散與衝突 | |||
3-4 經濟組織與經濟版圖 | 地理 | 21-3-1 國際性經濟組織(如世界貿易組織…等) | |
21-3-2 區域性經濟組織(如歐洲聯盟…等) | |||
第四課 全球環境議題 | 4-1 氣候變遷與影響 | 地理 | 22-1-1 影響氣候變遷的因素(如人類活動…等) |
22-1-2 氣候變遷的影響(如海水面上升、環境災害、生物棲地的改變) | |||
4-2 水資源問題與因應對策 | 地理 | 22-2-1 水資源不足與爭奪 | |
22-2-2 水資源開發與保護 | |||
4-3 生物多樣性議題與環境保育 | 地理 | 22-3 生態系統失衡 | |
4-4 永續的環境倫理與生活 | 地理 | 22-4-1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| |
22-4-2 永續經營與國際公約 | |||
歷 史 科 |
|||
第一課 十九世紀的政治局勢與文藝發展 | 1-1 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| 歷史 | 32-1-1 西葡的殖民統治 |
32-1-2 趁拿破崙稱霸歐洲展開獨立 | |||
32-1-3 門羅宣言 | |||
1-2 巴爾幹半島的建國運動 | 歷史 | 32-4-1 民族與宗教複雜 | |
32-4-2 巴爾幹各國紛紛獨立 | |||
32-4-3 歐洲的火藥庫 | |||
1-3 德意志的建國運動 | 歷史 | 32-2-1 神聖羅馬帝國、萊因邦聯、日爾曼邦聯 | |
32-2-2 普魯士的興起、關稅同盟 | |||
32-2-3 威廉一世、俾斯麥、德意志帝國成立 | |||
1-4 義大利的建國運動 | 歷史 | 32-3-1 馬志尼、加富爾、加里波底 | |
32-3-2 義大利王國的成立 | |||
1-5 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 | 歷史 | 32-5-1 幕府時代(武士道精神) | |
32-5-2 江戶幕府、鎖國政策 | |||
32-5-3 外力入侵、尊王攘夷、大政奉還 | |||
32-5-4 明治維新、甲午戰爭、日俄戰爭 | |||
1-6 十九世紀的文藝發展 | 歷史 | 32-6-1 浪漫主義 | |
32-6-2 寫實主義 | |||
32-6-3 印象派 | |||
第二課 從新帝國主義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| 2-1 新帝國主義的擴張 | 歷史 | 33-1-1 工業革命、社會達爾文主義 |
33-1-2 亞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 | |||
2-2 第一次世界大戰 | 歷史 | 33-2-1 三國同盟、三國協約 | |
33-2-2 塞拉耶佛事件 | |||
33-2-3 同盟國、協約國 | |||
33-3-1 壕溝戰 | |||
33-3-2 俄國退出戰場(十月革命) | |||
33-3-3 美國參戰 | |||
33-3-4 協約國勝利 | |||
2-3 巴黎和會與國際聯盟 | 歷史 | 33-4-1 三巨頭、十四點原則 | |
33-4-2 凡爾賽條約、國際聯盟 | |||
2-4 二十世紀初的科學與文藝 | 歷史 | 33-5 二十世紀初期的社會文化 | |
第三課 戰間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| 3-1 亞洲的民族復興運動 | 歷史 | 34-1-1 朝鮮:三一運動 |
34-1-2 中國:五四運動 | |||
34-1-3 印度:不合作運動 | |||
34-1-4 土耳其:西化運動 | |||
3-2 蘇聯共產政權的發展 | 歷史 | 34-2-1 二月革命、十月革命 | |
34-2-2 列寧、史達林 | |||
3-3 經濟大恐慌 | 歷史 | 34-3-1 美國孤立主義、關稅壁壘 | |
34-3-2 羅斯福的新政 | |||
3-4 義大利與德國的極權政治 | 歷史 | 34-4-1 義大利法西斯黨 | |
34-4-2 德國納粹黨 | |||
3-5 第二次世界大戰 | 歷史 | 34-5-1 美國孤立主義、英法姑息政策 | |
34-5-2 亞洲戰場:蘆溝橋事變 | |||
34-5-3 歐洲戰場:德侵波蘭 | |||
34-5-4 歐亞兩戰場合流:珍珠港事變 | |||
34-5-5 義德日投降 | |||
3-6 聯合國成立 | 歷史 | 34-6-1 中美英蘇發起 | |
34-6-2 大會、安全理事會(聯合國軍隊)、經濟社會理事會 | |||
34-6-3 常任理事國有否決權 | |||
第四課 戰後世界的演變與當代世界文化 | 4-1 非戰非和—冷戰時期 | 歷史 | 35-1-1 馬歇爾計劃、圍堵政策 |
35-1-2 軍備競賽 | |||
35-2-1 柏林危機 | |||
35-2-2 古巴危機 | |||
4-2 區域衝突 | 歷史 | 35-2-3 韓戰 | |
35-2-4 越戰 | |||
35-2-5 以阿衝突 | |||
4-3 新興國家與第三世界 | 歷史 | 35-3-1 亞非國家的興起 | |
35-3-2 亞、非、拉丁美洲國家第三世界 | |||
4-4 歐洲共產政權的瓦解 | 歷史 | 35-4-1 戈巴契夫的改革 | |
35-4-2 東歐非共化 | |||
35-4-3 柏林圍牆拆除、兩德統一 | |||
35-4-4 蘇聯瓦解、獨立國家國協成立 | |||
35-4-5 後冷戰時期的衝突(南斯拉夫危機) | |||
4-5 區域統合的發展 | 歷史 | 35-5-1 歐洲(歐盟) | |
35-5-2 亞洲(東南亞國協)、APEC | |||
35-5-3 NAFTA | |||
4-6 當代世界與文化 | 歷史 | 35-6-1 大眾文化的流行 | |
35-6-2 全球化的趨勢 | |||
35-6-3 多元文化的並立 | |||
公 民 與 社 會 科 |
|||
第一課 全球化時代的來臨 | 1-1 全球化的意義 | 公民 | |
1-2 全球化下的資訊社會 | 公民 | 31-1-1 傳播科技的類型 | |
31-1-2 傳播科技的功能 | |||
31-1-3 傳播科技的衝擊 | |||
31-1-4 閱聽人對於傳播媒介的認知 | |||
1-3 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 | 公民 | 30-1-1 文化交流模式 | |
30-1-2 文化交流原則 | |||
30-1-3 本土文化變遷 | |||
30-1-4 外來文化的影響 | |||
30-2-1 對個人的衝擊 | |||
30-2-2 對社會的衝擊 | |||
30-3-1 肯定自我文化 | |||
30-3-2 尊重不同文化 | |||
30-3-3 擴展國際視野 | |||
第二課 科技發展與科技倫理 | 2-1 資訊科技與資訊倫理 | 公民 | 24-4-1 違反著作權法 |
24-4-2 妨害電腦使用責任 | |||
24-4-3 網路的言論自由 | |||
2-2 生物科技與生命倫理 | 公民 | 31-3-1 生物科技 | |
31-3-2 科技發展的方向 | |||
2-3 智慧財產的保障與分享 | 公民 | 31-2-1 智慧財產權的意義 | |
31-2-2 相關法律規範 | |||
第三課 國際社會與國際組織 | 3-1 國際社會的互動 | 公民 | 32-1-1 國際合作 |
32-1-2 國際援助 | |||
32-1-3 國際交流 | |||
32-1-4 國際衝突 | |||
3-2 國際組織的組成 | 公民 | 32-2-1 全球性國際組織 | |
32-2-2 區域性國際組織 | |||
32-2-3 政府及非政府組織 | |||
3-3 國際組織的功能 | 公民 | 32-3-1 化解國際社會衝突 | |
32-3-2 保障國際社會安全 | |||
32-3-3 促進國際社會發展 | |||
3-4 我國的國際參與 | 公民 | 32-4-1 我國的國際地位 | |
32-4-2 我國參與的國際組織 | |||
32-4-3 國民外交 | |||
第四課 世界公民 | 4-1 全球關心的議題 | 公民 | 33-1-1 環境問題 |
33-1-2 貧富差距問題 | |||
33-1-3 疾病問題 | |||
33-1-4 國際犯罪 | |||
33-1-5 恐怖活動 | |||
33-2-1 縮短貧富差距 | |||
33-2-2 疾病預防 | |||
33-2-3 追求安定與和平 | |||
33-2-4 環境生態的維護 | |||
4-2 世界公民的責任 | 公民 | 11-4-2 終身學習 | |
30-3-1 肯定自我文化 | |||
30-3-2 尊重不同文化 | |||
30-3-3 擴展國際視野 | |||
33-3 世界公民的責任 |
南一版─國中社會【七上 / 社會1】知識架構對應版本